latex dresses uk
latex dresses
latex clothes
中國古代的生態保護法- 搞明堂 ,香港通識小百科
搞明堂  > 所屬分類  >  環境保護    實用資料   
[0] 評論[0] 編輯

中國古代的生態保護法

從秦漢開始,由於中國人口的逐年增長和統治者的貪得無厭,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。所以,歷代王朝和民間鄉裡都依據儒、道的生態倫理思想,頒佈有關生態環保的法令,制定有關保護自然的各種鄉約、戒律。

《秦律》規定:春二月不准入山砍伐林木,不准堵塞水道:不到夏季,不准燒野草作肥料,不准採集剛發芽的植物或獵取幼獸、烏卵和幼鳥,不准毒殺魚鱉,不准設置捕烏獸的陷阱和網罟,七月開始解除禁令。漠宣帝於西元前63年夏,「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,彈射飛鳥。」南北朝時期,宋明帝於西元467年明令禁止非時(不按季節)捕鳥;此齊後主於西元569年明令禁止用網捕獵鷹、鷂和觀賞鳥類。唐高祖於西元618年下令禁獻奇禽異獸。唐代《雜律》規定:非時燒四野者笞五十,至山林失火者徒二年,延燒林木者流二千里。遼代道宗於1056年頒佈命令,禁止在鳥獸繁殖季節於郊野縱火。

道教在各種戒律中規定:「不得驚嚇鳥獸』,「不得以火燒田野山林』,「不得以毒藥投淵池江海中』,「不得妄鑿地毀山林』,「不得以汙穢之物投井中』,「不得塞井及池溝』等,以尊重生命、保護水土資源。

植物資源保護

中國道教宮觀多建於名山勝地,道徒十分重視其生態環境的保護。如道教上清派祖庭——茅山,在道士李玄靜保護動植物精神的感召下,唐玄宗下詔明令:「茅山神秀,華陽洞天,法教之所源,群仙之所宅,固望秩之禮,雖有典常,而崇敬之心宜增精潔。自今以後茅山中令斷採捕及漁獵。』至唐文宗大和七年(833年),朝廷再次應道士孫智清等所請,又下「大和禁山敕牒』,嚴令「茅山界內並不得令百姓弋獵採伐,及焚燒山林。』北宗真宗大中祥符二年(1009年),頒佈「敕禁山』令:「於茅山四面立定界上,嚴行指揮,斷絕諸色並本山宮觀祠宇主首以下,自今後不得輒有樵抹斫伐,及放野火焚熱。常令地方巡檢官吏、耆老壯丁,覺察檢救。如有違犯,押送所屬州縣勘斷。

正因為歷代茅山道士重視生態環境保護,才使今天茅山的植物資源聞名遐邇。不但有各種特有的神芝奇草,如龍仙芝、參成芝、燕胎芝、夜光草、何首烏等,還有許多名木異卉,如300多年的糙葉樹、500年的枸骨樹,以及相傳是陶弘景手植的金邊玉蘭等,使茅山成為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。

近年來,各地道教宮觀在「保護好名山宮觀,植樹護林」思想的指導下,繼承和發揮道教的愛惜生命、注重環保的優良傳統,為保護植物資源作出了重要貢獻。如青海樂都縣武當山道觀,在楊誠良道長的帶領下,從1982年至今,全體道眾共栽種楊柳、榆、松等樹木173萬多株,種草工1000多畝,使道觀綠樹成蔭,黃土變綠地。

正因為許多道教名山高度重視道觀的植物資源和名勝古跡,許多千年以上珍稀古樹,如青城山張道陵天師所植銀杏,王屋山、嶗山的千年古柏等,都得以保護。
道教聖地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、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眾多的名勝古跡,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。如河南王屋山、嵩山、山西恆山、山東泰山、嶗山、陝西華山、終南山、遼寧千山、四川青城山、湖南衡山、湖北武當山、江蘇茅山、廣東羅浮山、江西龍虎山、廬山、三清山、福建武夷山、浙江雁蕩山、安徽齊雲山等宮觀,處處古木參天,綠蔭蔽日,鳥語花香,皋巒疊翠,成為清靜幽雅、天人合諧的人間仙境。

動物資源保護

從漢代以來,許多中國人以拯救動物生命為己任,一生致力於維護生態、保護動物,成為熱愛生命、珍惜動物的代表人物。

三國時,有一位精於醫術的人名叫董奉,他隱居廬山後,為人治病不取報酬。但是他有一個要求:經他治好的重病患者,要栽五株杏樹:病輕的,則栽一株。許多年後,他治好了成千上萬的病人,種下的杏樹達到了十萬多株,鬱然成林。他還在杏林中設立倉庫,有人想買杏時,可將穀物放在倉中,然後去取相同價值的杏子。他每年把賣杏換來的糧食,全部用來賑救貧困的人和旅費不夠的遊客。後世每以「杏林春暖」稱譽他的崇高人品。

唐代道士李元基精通道術,以符水丹藥救人無數,並且仁及禽獸。每遇動物有急有難,他務必拯救,「探虎骨,針鵲影,活魚鱉」,救活無數動物。

孫思邈是一位醫學家,也是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,常以仁慈濟物。他有一次偶見路旁牧牛童子捉來一條小蛇,小蛇已受傷出血。孫思邈根據《道德經》裏「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」的思想,求牧童「脫衣贖而救之,以藥封裹,放於草內。」

現代意義

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,根據嚴峻的生態環保現狀,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生態環保文化資源的基礎上,先後制定出《水土保持工作條例》(1982年)、《海洋環境保護法》(1982年)、《水污染防治法》(1984年)、《森林法》(1984年)、《草原法》(1985年)、《漁業法》(1986年)、《水法》(1988年)、《野生動物保護法》(1988年)、《野生植物保護條例》(1996年)等一系列法規。

在這些法律中,有的根據儒家「取物以順時」的生態思想,明確規定:在禁漁期,「禁止捕撈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水生動物苗種」,禁止捕撈「懷卵親體」;在育林期,「不得濫伐幼樹」,禁止在幼林地內「砍柴、放牧」,實行封山育林;在禁獵期內,「禁止捕撈和其他妨礙野生動植物生息繁衍的活動」。有的根據儒家「取物不盡物」的環保思想,規定「對森林實行限額採伐」,規定「合理使用草原,防止過量放牧」,實行「退耕還牧」;在捕撈魚時,「禁止使用軍用武器、毒藥、炸藥追行捕撈」。也有的根據道家「道法自然」的思想,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,明確規定「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獵捕或者破壞」。

從這些法律條文中,不難看出中國古代哲學家的生態環保思想,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
文後分析

道家思想認為由「道』生出天、地、人等宇宙萬物。道家主張「道法自然』而不是「征服自然』,認為「天道』與「人道』是一致的,同時主張「歸真返璞』 的人生宗旨,其中具有若干有價值的合理因素。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,在很大程度上均是人為因素所引起的,是人性的異化所導致的結果。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,給 人類提供了發人深省的智慧,在今天愈來愈顯其獨特的價值,值得認真研究。

生態環境的惡化是人類自身所造成的。要想擺脫這種危機走出困境,還 要靠人類自身的醒悟和能力去加以解決。這其中除了靠發展科學技術、調整社會結構以及對自然保護實行立法之外,還必須從價值取向的角度重新審視與檢討人類對 自然的態度和行為。在20世紀中期,人們為了珍惜和善待自己所生存的外在環境,而創造了生態倫理學這門應用學科。它試圖借助道德手段來緩解人與自然的矛 盾、取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。

實際人類文化的傳統中,尤其是在中國老莊道家文化傳統中就存在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。雖然這些生態倫理思想是樸素的、直觀的,但卻為現代生態倫理學的萌動,做了良好的文化鋪墊。

道 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博大精深,內涵豐富,它的這種理論是建立在天人合一、物我一體的整體觀念之上,通過「道』的範疇體現出來。「道』是道家哲學的核心範疇。 在老子看來,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,而道就是這個整體的本原。即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』。因此,「道』是「天地 之始』、「萬物之母』。

附件列表


0

詞條內容僅供參考,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
(尤其在法律、醫學等領域),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。

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,請 編輯

上一篇 三代之間    下一篇 示愛

同義詞

暫無同義詞